• (010)84657853 84658665 84657900
  • mt@zgmt.com.cn
  •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中煤信息大厦(100029)

★ 权威探讨 ★

推动“双碳”战略实施 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

张 宏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北京市朝阳区,100013)

摘 要 对我国兜底保障能源——煤炭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进程中应有的使命担当和相关重点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认为,煤炭行业要着眼全局,准确把握“双碳”战略思想内涵,勇于自我革命,坚持创新驱动,创新煤炭产能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责任,统筹煤炭短期保障供给与远期有序退出的关系,统筹新矿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能源安全保障;“双碳“战略;产能管理体制机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老矿区转型发展;煤炭产业

1 着眼全局,准确把握“双碳”战略思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就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做出了科学、系统的阐述,分析了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战略定位和重大意义,明确了重点工作,统一了思想认识,为扎实推进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煤炭是我国兜底保障能源,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进程中,煤炭行业既要坚定不移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又要勇于自我革命,为能源结构调整转型、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支撑和发展空间。站在我国能源转型发展战略的新起点上,煤炭行业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动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生产和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促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有机融合。为此,应准确把握以下几点,加快推进煤炭行业“双碳”战略的实施落实。

(1)准确把握战略定位。推进“双碳”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

(2)准确把握战略意义。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1]

(3)准确把握战略原则。推进“双碳”战略必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2],为我国如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4)准确把握战略节奏。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既不能等,也不能急。既要立足当下,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立足国情、兜住底线、先立后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力[1,3]

(5)准确把握战略方向。推进“双碳”战略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3]。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2 自我革命,加快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

煤炭行业作为我国能源支柱产业,在推动“双碳”战略进程中,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煤炭兜底能源作用,全力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勇于自我革命,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2.1 自我革命,做好4个“统筹”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煤炭作为当前的主体能源应充分体现支柱性作用,煤炭行业不仅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能源安全保障,还要勇于自我革命,使煤炭从兜底保障性能源向支撑性能源、应急调峰与储备能源方向转变,为新能源发展逐渐腾出空间[4]。如果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据相关研究成果,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将下降10%左右。因此,煤炭行业要切实转变观念,变过去粗放型发展为高质量发展。

在转型发展中,煤炭行业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行业发展新格局,做好以下4个“统筹”:统筹煤炭短期保障供给与远期有序退出的关系,统筹新矿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煤矿现代化、智能化生产与老矿区煤矿退出转型发展的关系,统筹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未雨绸缪,为“双碳”战略与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勇于担当,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责任

2030年以前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我国煤炭消费进入总量峰值平台期并转入总量回落的历史性变革期,也是煤炭行业自我革命,既要承担保障供应责任,又要谋求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综合分析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逐渐达到峰值42~43亿t左右;“十五五”期间,煤炭消费总量仍将在40亿t左右波动并逐渐回落。煤炭需求短期有增量、有空间,远期需求减量、产能收缩是必然趋势,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5]

要摸清家底,把握发展节奏,强化责任担当,切实保障国家基础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近20年来,通过不断推动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炭开发布局不断得到优化调整,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矿区,对保障国家的基础能源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动“双碳”战略的新形势下,要深入研究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条件、开发潜力、区位特点、市场范围和能源消费结构,摸清底数,科学确定大型煤炭基地开发节奏、规模、定位和煤矿退出机制,建设一批安全高效智能化煤矿;在煤炭资源条件适合区域,优先建设大型露天煤矿。统筹全国煤炭供应保障与区域基本供应能力,全国煤炭总产能稳定在48亿t左右;推动煤炭产运储销体系建设,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责任担当,提高煤炭长期安全稳定供应能力,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5]

3 创新煤炭产能管理体制机制,兜住能源供给底线

在推进“双碳”战略进程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比重会逐年下降,新能源的占比会不断提高;但在风、光等新能源还没有形成安全可靠替代的形势下,煤炭担当我国能源兜底保障的重任还难以改变;而且新能源安全可靠性程度越低,兜底保障的难度和作用越大。为了尽快提高新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就要最大程度地消纳利用新能源。因此,为适应新能源安全可靠性程度低、负荷波动幅度大特点,迫切需要创新煤炭产能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煤炭弹性产能和煤矿弹性生产机制,以适应新能源出力的特点,尽最大可能兜住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底线。

应研究建立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调控机制,对煤矿生产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先露天煤矿、后井工煤矿,井工煤矿先大型、后中小型原则,综合考虑煤矿资源条件、现代化程度、煤层煤质特点、安全生产形势等进行科学评估分类,构建煤矿产能弹性释放(收缩)管理办法。同时,根据煤炭市场供需形势、新能源出力情况、区域能源消费与市场价格变化幅度等,设立煤炭产能弹性释放(收缩)阈值和等级,推动煤矿产能由刚性管理转为弹性管理,为新能源有效替代腾出发展空间;当新能源出力不足、能源供应阶段性紧张时,通过释放煤矿弹性产能就可及时填补能源供需缺口,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5]

4 创新驱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推动“双碳”战略的核心是控制CO2排放,重点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而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生产消费是必然选择[5]。在 “十四五”“十五五”时期,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煤炭绿色低碳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贯穿煤炭资源开发、建设、生产、储运、加工转化和消费的全过程,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效衔接。

在持续推动建设智能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煤矿过程中,要依靠创新驱动,推进煤炭生产清洁化、智能化,大幅提高煤炭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能耗,及时修复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同时,进一步提高煤炭入选率,提高商品煤质量。

在煤化工产业发展方面,要加大煤炭气化、转化制精细化工产品和碳基新材料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传统煤焦化、煤基化肥产业的升级发展,推动煤化工产业整体的低碳化、多元化和高端化发展。在现代煤化工发展方面,要弥补我国化工产业链短板,以高端碳基新材料产品研发为主线,研制“卡脖子”产品[5],推动煤炭由燃料向高端化工原料和碳基新材料领域的转型发展,构建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特点、产品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在煤炭消费领域,要以燃煤发电、冶金焦化、水泥建材和散煤燃烧四大耗煤领域为重点,加大产业政策、技术支撑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煤炭按品种、煤质对路消费,提效降碳。促进煤炭消费升级,控制消费总量增长,实现2025年之前煤炭消费总量达到峰值[5]

5 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建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长效机制

煤炭行业在推进“双碳”战略过程中,一定要与能源结构调整、老矿区煤矿退出和产业转型发展相统筹。资源枯竭老矿区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其转型发展是煤炭行业深化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硬骨头。要尽快研究建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煤矿区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搭建煤炭资源枯竭矿区与区域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的平台,促进矿区与社区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协同发展。同时,要重点研究设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或转型基金),列入煤炭企业当期成本,专款专用,支持煤炭企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老矿区煤矿退出、新产业发展提供支撑[5]

参考文献:

[1] 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22-1-26(1).

[2] 本报评论部.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N].人民日报,2022-2-11(5).

[3] 任平.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N].人民日报,2022-1-7(5).

[4] 张宏. 立足国情保供应 科学谋划创新路——探索煤炭行业“双碳”战略发展新路径[N].中国煤炭报,2022-1-12(1).

[5] 张宏. 立足国情科学定位 构建煤炭产业新格局[N].中国煤炭报,2022-2-10(1).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and building a new pattern of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

ZHANG Hong

(China National Coal Association, Chaoyang, Beijing 100013, China)

Abstract An in-depth study and analysis on the due mission and relevant key works of coal, China's comprehensive guarantee energy, i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strategy was carried out.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coal industry should focus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strategy, be brave in self revolution, adhere to the innovation drive, innovate the coal production capac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promote the clea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coa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ld mining areas,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ergy security,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term coal supply and long-term orderly exi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mining area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energy safety guarantee; strategy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production capac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clean and efficiency utilization of co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old mining areas; coal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 TD-9

文献标志码 A

引用格式:张宏. 推进“双碳”战略实施 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J]. 中国煤炭,2022,48(2):1-4. doi:10.19880/j.cnki.ccm.2022.02.001

ZHANG Hong.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and build-ing a new pattern of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J]. China Coal,2022,48(2):1-4. doi:10.19880/j.cnki.ccm.2022.02.001

作者简介:张宏(1965-),男,河北遵化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副秘书长,研究方向:矿业经济与产业政策。

(责任编辑 康淑云)